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详情

客家文化与纠纷调解如何巧妙融合?答案就在这五件“事”中|快看点

来源:中国长安网    时间:2023-04-23 11:48:37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开拓创新,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天人合一……这些优良传统和优秀精神,是千百年来客家人告别中原故土融入异乡、衍播四海的道德共识和文明根基。

江西赣州95%以上的人口是客家人,是全国最大的客家聚居地之一。近年来,赣州市根据客家人的传统习惯,利用赣南客家文化底蕴厚重这一独特优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了“客家矛盾客家调”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通过祠堂议事、家训立事、食茶叙事、“五老”管事、法理平事等方式,将客家传统文化与人民调解工作深度融合,实现矛盾纠纷“能进祠堂不上公堂,能在村组不到县乡”的目标。


(资料图)

赣州至今已连续七届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连续五届荣获“长安杯”,公众安全感、平安建设考核连续四年全省第一。

江西宁都县食茶叙事

赣州将客家宗祠打造成为集法治宣传教育、矛盾纠纷化解、村民说事议事、道德讲堂等功能为一体的基层善治阵地

赣县区白鹭乡白鹭古村

章贡区“老师傅”调解

蓉江新区“蓉匠”调解工作室

吴智尧进园区企业普法

祠堂议事

“俗话说‘家事无对错,只有和不和’。你们陈氏家训也说‘孝弟宜敦也’。”“莫因些小心相违,手足以和为贵”。前不久,在高排村陈氏云魁公祠内,因遗产纠纷闹得沸沸扬扬的陈氏兄弟在家族长辈的调解下握手言和。

像这样的场景时常会在祠堂内上演……

江西赣州寻乌县南桥镇高排村大屋下小组的陈氏云魁公祠,是一座有着近300年历史的客家宗祠,也是当地宗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凝聚情感、道德教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排村充分发挥“祠堂”这一闲置资源优势,将其打造成“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社会治理”综合体,内设“百姓说事点”“宗祠调解室”等场所,推出“有事到祠堂说、有理到祠堂讲、有纠纷到祠堂调”的调解模式,在祠堂常态化开展“屋场会”“乡村夜话”等活动,让祠堂成为村民休闲交流、议事决策的文明驿站,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一起议。

“让矛盾纠纷当事人来到宗祠里,给他们读村规民约和宗祠族规,面对列祖列宗说话,通过‘宗祠调解’以较小的代价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高排村党支部书记陈启亮表示。

数据显示,高排村2021年发案数较2019年下降93.8%,矛盾纠纷数下降57.1%。2022年,该村矛盾纠纷数同比继续下降。

祠堂是客家宗族祭祀祖先的场所,在凝聚感情、道德教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赣州深入挖掘祠堂在客家宗族治理方面的传统与功能,盘活客家祠堂等闲置资源,将其打造集法治宣传教育、矛盾纠纷化解、村民说事议事、道德讲堂等功能为一体的基层善治阵地,充分发挥村规家训的教化育人功能,让闲置“小阵地”发挥大作用。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包括陈氏云魁公祠在内的80余个祠堂成为“客家矛盾客家调”的阵地。

家训立事

家有良训,其家风必正,而客家家风家训是传统中国家训文化的代表。

走进赣州赣县区白鹭乡白鹭古村,这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具有一定规模的祠宇堂屋共有61座,属于客家人的聚居地,至今仍保留了许多客家人的风俗习惯。

白鹭乡众姓家族十分重视家风建设,注重品德修养,形成了以“慈善博爱,恤贫济弱”为最大特征,以“敬畏自然、敬祖睦邻、团结友爱、读书精进、勇于抗争、爱国爱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风尚。

白鹭乡在白鹭古村兴复堂内设立议事厅,立家规、学家训,展示了白鹭乡历代先贤树立的传世好家风好家训,深入传承优良家风,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近年来,白鹭乡涌现了钟显炬、龚德明、刘宗权、钟大瑛等“好家庭”“好家风”和“身边好人”的感人故事。

家训家规是客家人一直秉承的行为和道德准则。许多客家族谱在家规家训中都对族人的言行作出类似规范,不仅要求族人以身作则,还教育家庭成员爱国爱家、勤俭治家、与人为善,把好家风传承下去。

近年来,赣南在客家风俗演化中逐渐形成了以“尊师重道、尊德守法、和谐乡里、勤劳创业、周济贫乏”为核心的家训,并将家训元素融入村规民约当中,发挥家训的感化教育作用,为社会和谐提供了共同遵守公序良俗的内在动力,涌现了一大批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以及全国全省“最美家庭”等,好家风在赣南大地已蔚然成风。

食茶叙事

喝擂茶是客家人传统民俗,在当事人进行调解之前,先喝一碗擂茶,有助于缓解各方当事人紧张气氛,拉近各方当事人的距离,为纠纷的最终化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宁都县赖村镇围足村村民廖某之子经媒人介绍,与村民黄某长之女相亲。给付完彩礼后,黄某长之女到男方家中居住,五天后,廖某之子逃婚失联。而后,男方要求女方退回彩礼,女方认为是男方自己悔婚,不愿意退回彩礼,双方家属剑拔弩张,存在矛盾升级可能。

赖村司法所摸排到该纠纷后,及时介入,第一时间组织“话事人”调解员入户走访,详细掌握事情来龙去脉,随后组织双方当事人到村委会调解,“话事人”调解员分别为廖某、黄某长倒上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擂茶,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待当事人喝完擂茶,稍微平复心情后,“话事人”调解员分别询问当事人诉求,擂茶飘香、叙旧如常。从上午9时一直到14时30分,在与“话事人”调解员浓香擂茶的畅饮中,双方当事人终于达成了调解协议,由黄某长同意退还廖某彩礼及其他开销5.5万元,廖某同意赔偿动手打坏黄某长家价值200元物品的损失,这场可能出现“民转刑”的纠纷得以成功化解。

“来来来,先坐下喝杯茶。”因在工作中受伤,廖某和瑞金某铝材店老板围绕赔偿一事无法达成一致,两人关系也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瑞金市“三师一室”维权服务平台受理纠纷后,引导两人来到“沙龙茶叙”调解室,对两人释法说理。

在“沙龙茶叙”劳动争议调解室,大家泡茶围坐,推心置腹。仅用了一盏茶的工夫,就让双方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最终达成了协议:由用工方赔偿9万元。

客家话里“喝茶”叫食茶,是客家待客的基本礼节。客家人在路上相遇就会相约“转屋夸来食茶”。“坐下食杯茶来”“有什么事食杯茶再讲”是客家人最为直接和常用的沟通交流方式。近年来,赣州把食茶文化融于调解工作中,通过组织当事人一起食茶叙事,拉近调解员与当事人的距离,了解当事人思想动向,找准矛盾纠纷症结,最终将矛盾纠纷化解,实现“一杯茶暖人心,一杯茶解纠纷”。

“五老”管事

尊老敬老、以老为尊是客家人的传统美德,家族中的长者德高望重,遇到困难或矛盾纠纷时,村民习惯向长者倾诉,由长者评理。为此,赣州市根据客家人地缘相通、人缘相近、亲缘相融,聘请“五老”人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陈师傅,小区业主将我们配送蔬菜的三轮车锁上了!这下该怎么办?”赣州国际时代广场小区某幼儿园负责人曾某向章贡区“老师傅”陈敬东求助。

原来,这家幼儿园一辆配送蔬菜的三轮车几乎每天清晨都会开喇叭,产生的噪声引起了附近业主不满,双方多次沟通无果。陈敬东了解情况后,组织双方进行调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提出,园方配送蔬菜可以从幼儿园大门进入,避免走侧门产生噪声影响周边居民,最终,纠纷双方达成一致。

在赣南的客家风俗里,“老师傅”是对道德高尚、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长者的尊称,备受社会敬重。2013年,章贡区在南外派出所试点建立了“老师傅调解室”,聘请退休民警陈敬东等4名“五老”人员担任调解员。有纠纷找“老师傅”,已成为不少赣州市民的共识。

同样在蓉江新区,该区创新基层治理,积极探索人民调解新机制,选聘一批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退役军人、老劳模等“五老”人员作为调解员,充实到全区36个村(居)调委会,取义“理解包容”和“工匠精神”,遵循法理融合、以德为先的调解理念,组建“蓉匠”调解工作室,有针对性处理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赣州经开区依托“五老”人员组建“和合”商事调解室,化解企业生产经营领域的矛盾纠纷。自2020年成立以来,每年调解商事领域矛盾纠纷190余件,为辖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该调解室被评为“全省优秀人民调解组织”。

近年来,赣州各地纷纷立足实际,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调解品牌,如于都县“打铁佬”、寻乌县“长者”、南康区“其泉调解工作室”、上犹县“小明调解工作室”、兴国县“中间人”调解等。目前,赣州已建立“客家矛盾客家调”队伍4338支,共有调解员2.3万名,一大批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得到早发现、早化解、早处置。

法理平事

“多亏了你们提供的法律服务,帮我解决这个困扰多年的大难题,让我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谢谢你们!”4月13日,张女士来到赣县区政务服务中心法律服务窗口,将一面写有“法律援助伸援手为民服务解民忧”的锦旗送到了“智尧释法调解坊”品牌创始人吴智尧手上。

原来,张女士小孩从事钢材切割工作时,不小心将自己的右手食指和中指切断,司法鉴定损伤被评定为九级伤残,多次和个体老板协商赔偿一事无果。“智尧释法调解坊”品牌创始人吴智尧接到反映后,联合相关部门组织调解,通过讲法律、摆事实,最终促成双方调解协议。

据了解,“智尧释法调解坊”吴智尧在工作中探索出“六以心法”的调解理念,即:“以爱引人、以良服人、以德感人”“以情教人、以理让人、以法信人”,将一起起存积多年的疑难案件化解。近年来,“智尧释法调解坊”调解社会矛盾纠纷300余起和涉企纠纷2000多件,为社会群众挽回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

章贡区人民法院聘请“全省法院调解能手”的退休女法官刘五井担任特邀调解员,并以她的名字命名成立了“五井工作室”。五井大姐继续发挥余热,用非诉讼的方式解决群众“烦心事”。近年来,“五井工作室”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000余件,成为了群众心中“做得好、信得过、叫得响”的调解品牌。

“智尧释法调解坊”“五井工作室”只是赣州市通过法理平事化解矛盾纠纷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赣州市结合当地客家文化重情理、讲道理、论法理等特点,打造了赣县区“智尧释法调解坊”、寻乌“法治小院”、章贡区“五井工作室”、兴国“兴法铺子”等一批具有法治特色的调解品牌。

同时,大力推进诉源治理,推动审判工作从被动受理向主动靠前转变、从坐堂问案向延伸服务转变,着力打造“党建引领、依靠群众、源头解纷、优质服务”的长效机制,诉源治理成效显著。2022年,全市法院共聘请特邀调解组织57个、调解员1161人,打造工作品牌48个,创建无讼村居163个,诉前调处纠纷55223件,新收案件数同比下降8.71%。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峡商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