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二月天”,元荡湖畔,长三角首个联合生态修复基地暨“最江南”公益诉讼实践创新基地里的一棵树苗刚刚抽出嫩芽。而记者今天从青浦区了解到,这枚嫩芽背后还有一个生态环保小故事……
(相关资料图)
全国首例碳汇认购司法实践案例
“这片生长在益心岛上的公益诉讼生态林去年是由青浦区一家企业种下的。”青浦区检察院公益检察室主任余莉说,起因是该企业为扩建厂区,擅自砍伐了租赁厂区内的201棵树木,造成3000余平方米的绿化面积被破坏,带来的固碳释氧、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损失更为严重。接到线索后,青浦区检察院走进该企业,督促其补植树木及草坪,共补植了6800余平方米的草木。
然而,新种的树木要长数十年才能恢复此前生态功能,这几十年间的生态功能损失该如何弥补?余莉介绍,企业厂区内补种已没有多余的空间了,支付赔偿金也无法发挥生态功能。“于是,区检察院就在办理过程中首次引入了碳汇修复理念,”她进一步解释道,通过与上海能源交易所合作,将碳汇计量引入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评估,将固碳部分生态价值用于碳汇认购。“经评估鉴定,涉案固碳生态服务功能损失为1.12万元,去年9月,在监督之下,该公司向向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申请开户,两个月后11月经交易所确认,其认购的1.12万元核证的林业碳汇已全部核销。”
记者了解到,这也是上海首次探索碳汇认购生态补偿的公益诉讼案例,更是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在全国范围内确认的首例碳汇认购司法实践案例。
长三角有了“零碳司法”试验田
个案办理结束了,但碳汇司法实践才刚刚开始。在此案的基础上,青浦联合嘉善、吴江检察机关及生态部门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核心区域,共建了长三角首个联合生态修复基地暨“最江南”公益诉讼实践创新基地,在这片“零碳司法”试验田上深化跨域低碳协作。
该基地不仅是长三角首个联合生态修复基地青浦片区,也是上海首个公益诉讼实践创新基地。基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立足自然禀赋优势,串联元荡一期、二期生态岸线,长3.1公里,面积约720亩,衔接河、荡、林、田、草等水绿空间,观江南意象,显水乡基因。
根据修复方式,基地设置“碳汇林片区”、“增殖放流区”、“水中森林区”、“绿化养护区”、“河道清洁区”五个功能片区和“听证磋商中心”“普法宣传中心”两个办案中心,集公益保护、生态修复、警示教育、普法宣传等功能为一体。
据青浦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徐庆天介绍,目前,青浦区检察院已就2起案件督促责任主体在基地碳汇造林80余棵,增殖放流208万尾。“下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对标青浦区‘两山’实践创新要求,以‘最江南’公益检察品牌建设为引擎,利用好、发挥好基地‘河荡林田草’一体的‘综合+’修复功能,实现公益保护、生态修复、警示教育、普法宣传的最大公约数,并辐射长三角。”他说。
作者:张天弛
编辑:史博臻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峡商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